塌孔与缩径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主要是地层复杂、钻进速度过快、护壁泥浆性能差、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没有灌注混凝土等原因所造成。
44. 塌孔与缩径的预防措施?
钻(冲)孔灌注桩穿过较厚的砂层、砾石层时,成孔速度应控制在2m/h 以内,泥浆性能主要控制其密度为1.3~1.4g/cm3、黏度为20~30s、含砂率不大于6%,若孔内自然造浆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可采用加黏土粉、烧碱、木质素的方法,改善泥浆的性能,通过对泥浆的除砂处理,可控制泥浆的密度和含砂率。没有特殊原因,钢筋骨架安装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
45. 水下混凝土灌注和桩身混凝土质量问题有哪些?
(1)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气压。
(2)导管底端至孔底的距离应为0.3~0.5m。
(3)完成第二次清孔后,应立即开始灌注混凝土,若因故推迟灌注混凝土,应重新进行清孔。
46.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的选择?
(1)全面分层: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使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
(2)分段分层: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
(3)斜面分层: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1/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 倍的情况。
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混凝土的振捣也要适应斜面分层浇筑工艺,一般在每个斜面层的上、下各布置一道振动器。上面的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处,保证上部混凝土的捣实。下面一道振动器布置在近坡脚处,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随着混凝土浇筑的向前推进,振动器也相应跟上。
47.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裂缝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
裂缝发生原因:水化热、内外约束条件、外界气温变化、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的沉陷。
裂缝预防措施:
(1)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降低水泥用量;控制集料的级配及含泥量;选用合适的外加剂;
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
(2)采取分层浇筑混凝土,利用浇筑面散热.
(3)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关键是控制内外温差20℃。
48.装配式构件存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