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建部发布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框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框架》),拟对建筑行业企业资质类别、等级进行大幅调整。如果可以按计划落地,也许可能是近年来持续进行的资质改革的“终极动作”。对于这个结果,量上面上看力度很大,实质上并未伤筋动骨,之前业界一直猜测的逐步取消资质管理的根本性变革看来短期内依然不会发生。
《框架》三大看点
总结《框架》有三方面特点:行业适度开放、标准适当降低、权力再次下放。从以下几点来看:
01取消丙级资质,并入乙级。
02部分行业资质合并,大幅压减专业资质,并入相应的行业资质。
03未来新资质标准发布后,实行简单换证,即按照新旧资质对应关系直接换发新资质证书,不再重新核定资质。
04除综合资质外全部下放至省级及以下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以工程设计为例,保留综合资质。对部分行业资质进行整合,将21类整合为15类;将155类专业资质整合为13类专业资质;将8类专项资质改为6类通用专业资质,并取消环境工程专项资质的5个专项类别,整合为环境工程专业资质;保留3类事务所资质。改革后,工程设计资质类别和等级由395个压减为72个,压减82%。
丙级资质和专业资质两项的数量占到了资质类别的绝大部分,所以从量上看调整力度很大,而从质上讲实则不然,这也符合文件中提出的原则“保持资质管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按照‘能减则减、能并则并’的原则,大幅压减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对部分设置过多的资质等级进行归并,减少资质层级”。意味着此次改革并未计划一步到位。
将低等级并入高等级、将专业并入行业,对低等级和专业资质的企业来讲,有“拣个便宜”的意外之喜。尤其是在新资质标准出台后不重新核定,按对应关系直接换证,意味着不会因为新标准出台后要重新就位有可能条件不够的问题,对低等级企业非常有利;而多个行业资质的合并,理论上说也各自扩大了市场,可以直接进入对方领域,是打破市场封锁的一个明证。如果说有不满意的,那就是高等级企业以及垄断行业无形中“被开放”“被平等”,或心有不平。而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以下,对各地建设主管部门来讲也是重大利好,意味着管理的自主性增加。
其中暗含着一个“利好”,即新资质标准出台之前,